top of page

淺談中醫治療乳腺癌

乳腺癌為世界上僅次於胃癌的惡性腫瘤,據美國SEER(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)統計,與健康人相比,在2002-2008年間,乳腺癌的五年相對生存率為89.0%,晚期乳腺癌患者只有23.8%;健康女性的一生中,大約有12.38%的人會被診斷為乳腺癌。乳腺癌的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高,故必須讓大眾關注。

 

乳腺癌是來自乳腺終末導管小葉單元上皮的惡性腫瘤,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,雌激素的長期作用、家族遺傳傾向、環境因素和長時間大劑量接觸放射線和乳腺癌發病有關。約5%~10%的乳腺癌患者有家族遺傳傾向,研究發現,抑癌基因BRCA1點突變或缺失和具有遺傳傾向的乳腺癌發病相關。

乳腺癌在我國醫學古稱“乳岩”。現今,中華醫學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,出現了百家爭鳴之象,不同的流派、醫家均提出了自己的見解,但基本上延續了明清醫家對“乳岩”的認識,並增添了因現代醫學治療後患者所特有的證型特點。

乳腺癌的病因主要有:◎六淫外侵,邪毒留滯;◎正氣不足,氣血兩虛;◎內傷七情;◎飲食勞倦;◎毒熱蘊結;◎先天稟賦。病機主要是素體正氣不足,臟腑功能低下,復感飲食不當、外感邪毒、憂思鬱怒等,日積月累,導致氣血運行失常,沖任失調,氣滯血瘀,脾虛不能運化,肝病疏泄失常,聚生痰毒,凝結於乳絡而成癌腫。以正虛為本,氣、痰、瘀為標。

 

中西醫配合治療相得益彰

目前公認的治療乳腺癌方法有:局部的手術、放療或兩者結合;全身的有化療、內分泌治療、生物治療或者某幾種的組合。治療方法的選擇依賴於一系列的預後及預測因素,包括腫瘤的組織學、原發腫瘤的臨床和病理特徵、腋淋巴結的狀態、腫瘤激素受體的含量、腫瘤HER2的表達情況、多基因的檢測、是否有可發現的轉移灶、併發症、年齡、絕經情況。

在化療、放療等現代醫學技術束手無策的時候,中西醫結合治療在乳腺癌中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,一般用於手術、放化療後中藥輔助治療,預期的治療目標是減毒增效、抗復發轉移,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、延長生存期。

某患者六年前乳腺癌手術後求診筆者,其時咳嗽、胃時有疼痛、納差兼胃脘不適、睡眠差(入睡後夜夢多兼易醒)、二便不調、乏力、心煩熱、潮熱出汗、脈細數、舌偏紅無苔。患者肝脾不和,氣血不足,故乏力氣短;肝氣鬱滯,鬱而化熱,故發熱汗出;肝脾不和,胃失和降,則進食後胃脘不適;肝血液不足,故睡眠欠佳。

處方如下:生黃芪、莪朮、玉蝴蝶、鳳凰衣、蒲公英、太子參、炮山甲、杞子、甘草等。至今抗癌治療已六年餘,病情穩定。加上乳腺癌患者連續服藥五年者,如病情穩定應可停藥,故筆者建議停服中藥,但患者依舊堅持服中藥抗癌復發。

治療乳腺癌常用的中藥有:九香蟲、王不留行、絲瓜絡等可通絡散結;蒲公英、連翹可除癰排膿;山慈菇、露蜂房可解毒抗癌;廣譜抗癌藥則有蛇舌草、半枝蓮、草河車等。多份研究發現很多扶正中藥處方,如:化療補益飲方(黃芪、炒白朮、潞黨參、雞血藤、補骨脂等)對化療期間白細胞減少患者,療效顯著;益血湯(雞血藤、當歸、補骨脂、白朮、茯苓、黃芪、益智仁等)治療乳腺癌化療後的骨髓抑制,患者的白細胞和血小板均有改善;歸脾湯(黨參、白術、茯苓、生黃芪、當歸、酸棗仁等)治療乳腺癌化療後的骨髓抑制,白細胞恢復正常的時間明顯縮短。

化療期間配合服用中藥,還可以減輕口腔潰瘍,能有效預防化療引起的噁心嘔吐,調節患者的免疫水準等。手術或放化療後,服用中藥亦有抗復發、轉移、延長生存期等作用,扶正類中藥如人參、黃芪等可誘導IL-2、IFN等細胞因數的表達,促進淋巴細胞的轉化,調整T細胞亞群比例,提高NK、LAK細胞的活性;淫羊霍體外能誘導細胞凋亡;仙茅、仙靈脾等具有雄激素樣作用,能抑制乳腺癌的轉移。活血化瘀類中藥可通過直接抑殺癌細胞、改善血液流變性和凝固性、免疫調理等發揮作用。清熱解毒類中藥能抑殺癌細胞,還能抗炎和改善症狀。化痰祛濕類中藥能殺滅癌細胞,抑制癌的擴散等。

另外,值得推廣的是中醫治療之一的艾灸,特別在患者通過化療藥物後,很多時會白血球急降,除增加感染風險外,若骨髓造血功能恢復較慢,亦會導致化療延期或調減劑量,療效就可能受影響。

目前能有效加快白血球復原的方法是使用Neupogen(白血球生長素的針藥,俗稱“升白針”)。其實醫學界並不建議隨便使用“升白針”,它除了價錢昂貴外,亦可引致骨痛或註射部位疼痛等不適;而艾灸對反覆使用“升白針”而無效者,既廉且效。筆者臨床上屢用屢效,故非常受患者歡迎,常用穴位如氣海、神闕、天樞、足三里等。

最後必須要提醒各位讀者,服用中藥必須通過醫生處方,未經辨證而亂服中藥或民間偏方,反而可能會適得其反。癌症患者除了要配合醫生治療外,用愉快的心情去面對疾病,堅持固定作適時間,以及家人的關心及鼓勵,這樣也可對治療起積極性的作用。

文:呂 澤康 澳門中醫生 / 唐 鴿 中醫師

本文曾刊登在《澳門日報》

 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