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淺談中西醫保胎 

由精子與卵子結合到着床、由懷孕至分娩,對身體健康的人來說,可能不覺得是甚麼一回事,但對於不孕或內分泌紊亂的女性來說,要安全及順利地完成整個過程,絕非一帆風順。 

 

對已知自己患有不孕的亞洲人,患者一般會作出較穩陣的決定,確診懷孕後大多數會立即作中醫保胎治療,少則保胎三個月,謹慎者則至三十周,更保險的甚至保胎直到分娩。相反,臨床上可發現西方人患者誤認為流產沒大不了,而且外國西醫亦不大重視。還有一類流產的個案,是她們平日是冇任何症狀,連頭暈發燒也很少,認為自己身體健康而缺乏注意;更甚者,以為飲中藥保胎是巫術,以致恨錯難返。 

懷孕少於二十八周、胎兒尚未具有獨立生存能力就被排出母體,這情況稱“流產”,又稱為“先兆流產”(Threatened Abortion)。先兆流產臨床上三大症狀是:(1)腰痠背痛、(2)陰道出血及(3)腹痛。若連續兩次懷孕在同一妊娠周發生自然流產現象,是屬於反覆自然流產(Recurrent自然流產),即中醫所稱“滑胎”。 

甚麼原因會導致流產?從西醫角度看,受精卵着床後,母體的黃體酮(又稱孕酮,Progesterone)及人類絨毛膜促性腺激素(HCG)就會迅速增加。若上述激素沒有按時地增加的話,流產機會便可能增加;所以西醫一般給予患者口服、塞藥或注射黃體酮等作保胎治療。另外,懷孕過程中,母體與胎兒之間必須依靠一系列免疫隔離及免疫抑制作用,才能使生殖細胞發生、成熟、受精及着床;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異常,都可導致免疫性不育。

 

臨床常見的免疫性不育及免疫異常增高所致反覆自然流產者,例如抗精子抗體(AsAb)、抗子宮內膜抗體(EMAb)、抗卵巢抗體、磷脂抗體、透明帶抗體、ABO血型抗體等都必須關注。如抗磷脂綜合症患者,西醫一般給予阿斯匹靈(Aspirin)、類固醇(Prednisone)、肝素(Heparin)等。還有用本來用在治療類風濕關節炎(RA)及強直性脊柱炎(AS)患者的Humira (阿達木單抗),也會被用在俱有TNF-α(腫瘤壞死因子腫瘤壞死因子)的患者身上,但這些針劑收費昂貴,每針收費接近一萬港元。  

目前西醫在治療上述免疫性疾病時,常用類固醇免疫抑制法、防凝法及夫妻間血液注射免疫法等,療效均不理想,而且副作用極多。 

中藥治療上,例如菟絲子、續斷、桑寄生等補陽藥,常可見出現在安胎處方內,偏陰虛者則可加入阿膠。據聞清朝慈禧太后曾差點流產,其兒同治皇帝就是因慈禧服用了阿膠,所以才得以保住而順利誕生。還有滋陰中藥,例如熟地、山萸肉、白芍等,既可增強免疫功能,刺激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,亦能抑制免疫功能亢進,對抗變態反應病變;當歸及木香對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有一定抑制作用;清熱解毒的生甘草具有皮質激素樣作用,又可當免疫抑制劑以抗過敏消炎。 

上述是從西醫藥理作用去理解,真正臨床時還是要按“辨證論治”為原則。而且很多中藥或針灸治療皆有雙向調節功能,同一安胎方既可幫助免疫功能低下之患者,又可治癒免疫亢進的患者,這就是中醫在保胎上之優勢。 

K太太是位繼發性不孕患者,年輕時沒有不孕的煩惱,亦由於其時容易懷孕,故做過多次人流,到真正打算生小孩時卻嘗試多年而失敗。她在網上得知原來習慣性流產與免疫有關,因此她到世界各地尋找免疫不孕名醫。但最後花了幾十萬美元,還是未能成孕。由於其丈夫工作關係,夫妻剛好移居到筆者診所附近,故在嘗試的心態下看中醫。 

筆者臨床上認為她們大多數是氣血陰陽失調所致,中西醫剛好在這個論點上呈矛盾及對立狀態。作為現代中醫業的一份子,一如孫子兵法所言:“知己知彼,百戰不殆。”西醫對疾病的理解,我們也應該要了解。正如前言,治療這類免疫性患者必須由氣血及陰陽入手,而K太太屬氣虛偏重,故在整個治療過程中,黨參、太子參、白朮、黃芪等中藥用上過百斤計,在針灸配合服用中藥數月後,她最終順利誕下麟兒。 

有研究報道指,單以西藥保胎成功率低於一半,反之單以中藥保胎的成功率高於80%,中西醫藥聯合治療則更可達90%以上。

文:呂 澤康 中醫生 (中國澳門)

本文曾刊登在《澳門日報》

 

bottom of page